投票

文章

编号:108 票数:2

《家训》

高中组   一等奖

路桥中学高一(2)班   於丹茜

指导老师:赵九洲

        家,是与所爱之人一起生活的地方,如何经营好一个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时,家训家风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什么是家训,什么又是家风呢?起初我并不懂,这对于我来说完全是陌生字眼,总觉得在我的家庭中并不存在,现在,我开始渐渐体会到,所谓家训,也许并不是什么明文条例,而是融入我们生活,更多的是源于家人的言传身教。

        提到家训,我最先想到的,便是《傅雷家书》,由这一封封寄托忠告的家书中便能看出傅雷一家的家训家风了。家训,可以是陪伴,父亲傅雷在儿子失意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家训也可以是忠告,在儿子取得成功时告诫他要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家训表面那严厉的外衣,其实,却有着能激励我们心灵的神奇力量,像泉源,像流水。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在大事上,还在生活琐碎的事情进行悉心指教,傅雷身为一位文化名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独树一帜,俨然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家训,而父亲本身就是儿子的好榜样,如此家训,如此言传身教,傅聪成名也在情理之中。

        《傅雷家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训”两字的内涵。其实,从古至今,人们就很注重家庭教育,与《傅雷家书》类似的,就是诸葛亮写的《诫子书》。这封家书在后世广为流传,透过这家书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殷切希望,循循善诱。在我看来,诸葛亮的话便是他所认可的家训,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成为千古佳句,成为了人生路上的典范。
  我所认为的,家训并不一定是明文条例,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家风也是如此。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都没有意识过自己的家训家风。的确是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不会指明地说我们的家训是什么,我们的家风怎么样,而是通过生活的琐碎,将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慢慢灌输。

        民国时期的女神林徽因便从小有着很好的家教。父亲林长民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林徽因的母亲与林长民有隔阂,但林徽因依然是他最心爱的女儿。她生来聪慧,林长民更是注重对她的栽培。那时的林徽因,知书达礼,父亲为了让她能增长世面,便带她去了英国,而在林徽因心里,虽然眼前的这个男人抛弃了自己的母亲,但他的学识依然是值得让人敬佩。书香门第出来的女子,学贯中西,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林长民所营造的家风,让林徽因有了更好的教育。而林家的家训,从不曾提及,但要是论起来,那一定是有的,至于是什么,恐怕只有受益的林徽因才懂得了。
        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延续,这种家训家风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流传下来。
        当然,作为我自己,在探讨家训家风这个话题前,我也有深刻地思考过,似乎从以前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中,感受到了自己家的家训与家风。
        打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几家子都要聚在一起吃晚饭,可总有几个人会迟到,大人们不以为然,可我哪忍得住饥饿的煎熬?年纪小不懂事,便架起了筷子扑向菜肴,一旁的母亲立马用筷子打了一下我的手背,我吃痛地缩回了手,很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母亲却是后来小声告诫:人没到齐!不许动筷子!对面的阿姨笑了笑,帮着我,说孩子还小,可以先吃别饿着,母亲这才肯把脸色放温和些,当时的我面对美食的诱惑,并没有把母亲的话放在心里,可自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在别人没到之前先动筷子,因为那是不礼貌的,其实,那是母亲教给我的。
        同样是聚餐,还有一样是父亲教会我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次警示的眼神背后,分明是在告诉我:“夹菜得时候要等别人夹好了再夹,不可以抢!”其实,这种聚餐礼仪的背后,也是一种家训不是吗?
        从前我一直认为孩子还小,犯错误很正常,至于打嘛?我同学说的是,不打,他不知道是错的。突然想起我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或许,这种切肤的体验,也是一种家训,不是吗?

        原来啊原来,我现在懂得的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都是那时候父母教给我的。他们不曾长篇大论,他们不曾在某一点上做深入的探讨,而是把这种家训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母亲的一句“人,多添件衣服”的叮咛让我明白健康的身体是有多么重要,父亲的一句“认真学习是为你自己好”让我懂得了我的书不为别人而读,而是为了铺平我以后的路,能让我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我现在领悟到的,他们不曾明明白白提及。
        我家的家训,不像傅雷,不像诸葛亮,不像林长民那样富有文采,语言如何精炼,道理如何深刻,但我想,每户人家的家训都是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都是为了培育下一代,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