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全文发布

无限台州   2020-10-29 11:26:40
阅读量:40039


今天(10月29日)

省农办等四部门共同发布

《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背后

是浙江乡村经济有力律动的发展脉搏

是“城与乡”这道时代命题的浙江答卷


2018年8月20日,农业部和浙江省共同签署了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合作协议,浙江省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从此,共建工作推动我省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涌现鲜活的浙江经验。



 “2019年,是浙江乡村振兴气象特别新的一年,是新事物、新经验、新成绩特别多的一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顾益康认为,《报告》中用新突破、新篇章、新格局、新动能、新生活、新天地、新合力等“七个新”概括2019年十分贴切,不仅总结了这一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绩效,更提炼了浙江创造的最值得肯定、最具推广价值的新经验。



这一年浙江坚守保供促稳,下重拳整治大棚房,出实招恢复生猪产能,多举措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这一年浙江发力补短攻坚,紧盯十大民生实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


这一年,浙江聚焦增收惠民,农民收入35年省区第一,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收官,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并轨提标同质,更好满足农民美好生活新需求;


这一年,浙江顺势定标跃迁,数字乡村全面启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乡村未来社区率先破题,解决相对贫困先行探索,率先开启“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一年,浙江勇立改革潮头,两进两回行动启动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加速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国推广,“四治结合 ”乡村治理纵深推进,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


这一年,浙江谋求融合共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全面接轨长三角,有机融入“四大建设 ”,系统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打开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


接下来,我们全文发布这份报告以飨读者,让我们细细研读浙江这份2019年的乡村振兴答卷。


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统计局


目 录


一、坚持战略后院定位,应对挑战固基促稳,在迎考攻坚中实现新突破


(一)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三)农民收入高位持续增长

(四)农村消费需求旺盛


二、坚持勇立潮头方位,应势而动迭代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开启新篇章


(一)乡村产业加快构建新体系

(二)美丽乡村率先步入新时代

(三)扶贫开发全面进入新阶段


三、坚持融合发展主线,聚焦矛盾打通堵点,在城乡一体化中构建新格局


(一)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加快完善

(二)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加快健全


四、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激活主体创新创业,在两进两回中激发新动能


(一)“两进两回”行动全面开展

(二)数字乡村战略启动实施

(三)农民创业创新广泛推进


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固本强基增添活力,在乡村善治进程中创造新生活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引

(二)“四治结合”乡村治理全面推广、效能显现

(三)管理服务力量全面下沉、源头化解


六、坚持主动作为担当,全面接轨合作共赢,在开放交流中开辟新天地


(一)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对外开放

(二)接轨长三角推进区域合作

(三)深化东西协作强化对口帮扶


七、坚持重中之重地位,高位推进各方协同,在优先发展中凝聚新合力


(一)五级书记齐抓共管

二)重要部署纵深推进

(三)部省共建示范引领


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1360个乡镇(街道),有村民委员会20402个,农村常住人口1755万,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发展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融合度最高、区域协调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2019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放眼国际一流、紧盯全国标杆、对标两个高水平,补短强基、托底压舱、聚力赋能、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纵深推进,“三农”发展磅礴转型,战略后院强势支撑,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蓄雄浑力量,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关键短板,为确保全省做好“六稳”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赢得战略主动。


这一年,我们坚守保供促稳,下重拳整治大棚房,出实招恢复生猪产能,多举措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发力补短攻坚,紧盯十大民生实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聚焦增收惠民,农民收入35年省区第一,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收官,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并轨提标同质,更好满足农民美好生活新需求;顺势定标跃迁,数字乡村全面启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乡村未来社区率先破题,解决相对贫困先行探索,率先开启“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勇立改革潮头,两进两回行动启动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加速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国推广,“四治结合”乡村治理纵深推进,持续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谋求融合共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全面接轨长三角,有机融入“四大建设”,系统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打开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


一、坚持战略后院定位,应对挑战固基促稳,在迎考攻坚中实现新突破


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和“三农”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紧绷重农弦、聚焦基本盘,全力以赴保供给、保能力、保增收、保内需,主要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三农”发展夯基固本、坚定转型,战略后院稳盘定神、强劲支撑,为做好全面工作增添了底气、赢得了主动。


(一)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千方百计稳产保供、稳价提质,农林牧渔服业增加值平稳增长,较好满足了城乡居民优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35.3亿元、增长2.0%。


图1:2016—2019年浙江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粮食生产总体稳定。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均比国家高3元/50公斤。全省粮食种植面积977千公顷、增长0.2%,单产404公斤/亩,总产592.2万吨。


生猪生产企稳转型。全年生猪出栏756.1万头、下降17.1%;年末存栏427.3万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提高到85%。节水、节粮、减药、减臭等技术广泛应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9%。


主要产品供应充足。全省蔬菜产量1878万吨、增长0.9%,猪牛羊禽肉总产量93.6万吨、下降9.9%,水果产量744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600.4万吨、增长0.8%。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物质、技术、装备入手,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



大棚房整治全面完成。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域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共排查各类农业大棚98.5万个。整改各类违法违规问题6873个。


高标准农田保量提质。新建高标准农田144.8万亩,累计建成1900.4万亩。严格保护8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


农田水利设施高效节约。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61.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


农业科技支撑明显增强。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成7个种质资源圃(库),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扎实推进,新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6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26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1%。


减灾防灾体系深度保障。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品提质扩面,保险险种89个,渔业互助保险险种16个,政策性林木保险面积4703万亩。建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2966个。


适度规模经营提能增效。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7.5%;家庭农场经营面积335万亩。农业劳动生产率3.86万元/人。


(三)农民收入高位持续增长


深入实施万元农民收入新增工程,挖掘增收潜力、转换增收动能、健全增收机制,农民收入克服多重困难,实现了高基数基础上的较快增长。


        

收入水平连续35年省区第一。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增长9.4%。全省农民收入超过30000元的设区市从6个增加到8个,所有市均跨上20000元台阶。最低县农民收入18805元。


图2:2016—201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收入增速连续4年保持回升。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延续“十三五”以来的回升态势。分季度看,增速稳定在9.2%以上,保持“十三五”以来高位。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速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分别为9.4%、9.3%。


图3:2016—2019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


收入差距连续7年持续缩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3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1∶1、各省区最小。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增长13.1%,比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3.7个百分点。


(四)农村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社保水平提高、消费环境改善,农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意愿增强、消费潜力释放。


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保持“十三五”高位,增长8.3%,续居各省(区)第一。城乡消费支出比1.76∶1,各省区最小。


  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6%。八大类消费支出呈“七增一降”,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最快、为24.5%,比城镇高6.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前三位的类项由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变为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衣着支出。



二、坚持勇立潮头方位,应势而动迭代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开启新篇章


顺应“三农”发展阶段演进的新形势和全国引领示范的新方位,坚持高质量、打造排头兵,千方百计谋转型、强内功、促跃迁、求长效,“三农”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新突破,在先行探索中树立新标杆,为持续走在前列铆足了后劲、厚植了优势。


(一)乡村产业加快构建新体系


把握市场变化、结构转型、三产融合新趋势,制定《关于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十大现代乡村产业孕育壮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农业现代化闯关冲刺。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目标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平台优化布局,编制实施《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10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对象分别新增1个、11个、35个。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建成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1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231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27个。“肥药两制”改革创新实施,农药经销门店实名制购买加快推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品质发展打响品牌,规模主体合格证规范使用率超90%,省级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931个,建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5个,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55.6%。


新兴产业异彩纷呈。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全省乡村休闲农业总产值442.7亿元,接待游客2.5亿人次。农家乐经营户总数2.12万户,累计创建高星级(四、五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944家。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挖掘,“百县千碗”品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妈妈的味道”民间美食桥女秀等活动大力开展,农家小吃、乡村非遗产品、文创等具有地方特色、蕴含乡愁记忆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代表性农家特色小吃50个。缙云烧饼营业收入22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渐成体系,建成省级农村放心农贸市场440家,乡村星级农贸市场覆盖率75%。


农合联为农服务全面提升。建成区域性现代农业服务中心187家,有服务平台的产业农合联128家。建成城乡商贸服务中心143家、消费品和农副产品连锁经营门店2.2万个,培育运营区域公共品牌26个。向2.1万个农合联会员授信161亿元、增长43.8%。


(二)美丽乡村率先步入新时代


把握美丽乡村由环境整治向全面发展提升、由单村点上发展向片区联合发展转变新趋势,印发《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意见》,高规格召开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积极探索乡村未来社区图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


标准化创建。率先发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3/T 912—2019)省级地方标准。启动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615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7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1%,新增2019个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设施。启动第八批43个重点村、217个一般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名村16个。


全域化推进。串村成线、连线成片,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沿海岸线、钱塘江、瓯江和浙北平原、金衢盆地,系统勾勒海洋风情、钱江山水、生态绿谷、江南水乡、和美金衢“5朵金花”美丽乡村组团。五美联创打底增色。新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1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0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60多万户。累计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1275个。新时代美丽城镇连城带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收官,1191个小城镇完成整治任务,接续启动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美丽山水生动呈现,省级以上公益林4549万亩,森林覆盖率61.2%,建成“一村万树”示范村786个、推进村6847个,认定国家森林乡村447个,新建美丽河湖146条(个)、1700公里。


经营化转型。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速营造村集体、乡村创客、职业经理人、农民群众合作联合的乡村发展经营新生态。全面实施万个景区村庄创建工程,建成A级景区村庄7236个。


(三)扶贫开发全面进入新阶段


把握扶贫开发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促进收入增长向全面发展转变新趋势,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启动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提升行动、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全力打造解决相对贫困先行省,率先初步构建解决相对贫困体制机制。低收入农户加快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增长13.1%。扶贫异地搬迁省级补助标准1.5万元/人,搬迁2.1万人。“雨露计划”惠及低收入农户子女6024人。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亿元。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现低收入农户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自然灾害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全覆盖,启动实行医疗政策性补充保险,低保标准全省平均814元/月。累计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32万户。


图4:2016—2019年浙江省低保标准调整情况(元/人•月)


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收官,6920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第三轮重点帮扶村结对帮扶工作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结对帮扶2856个重点帮扶村,其中309个省级单位结对306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共派出驻村工作组252个,扶村帮户、联乡带县。


26县加快发展成为增长新亮点。城市化加速推进,农民异地搬迁有序开展,人口和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丽水市、衢州市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5、2个百分点,为63%、60%。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6县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每县均有一所二甲以上医院。铁路里程数、高等级公路里程数分别达到401公里、1340公里,除泰顺县外均通高速公路。山海协作升级版全力打造,新设立17个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启动建设山海协作“消薄飞地”9个。


图5:2002—2019年26县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里程情况(公里)


三、坚持融合发展主线,聚焦矛盾打通堵点,在城乡一体化中构建新格局


直面城乡二元结构根本性问题和深层次堵点,强化一盘棋、推进一体化,蹄疾步稳破藩篱、讲均衡、盘资源、促共享,工农城乡关系在破旧立新中建立新体制,在系统集成中进入新阶段,为“三农”发展重构了格局、释放了动能。


(一)城乡公共资源

均衡配置体制加快完善


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推进从种类上的城多乡少、标准上的城高乡低、质量上的城优乡劣向城乡同类、同标、同质提升。



社会保障并轨提标。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230万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55元/月。城乡低保标准同标,平均每人每月814元,最低县为720元、比上年提高55元。新增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2.9万张,建成乡镇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387个。完成1089家“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61万人,年人均实际筹资标准1274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0%。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规定病种。  


社会事业扩面提质。实施农村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加速城市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网络更加健全。



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农村覆盖。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90%,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96.6%。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100%,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96.8%。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首次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速向农村覆盖。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56%。208家县级医院和106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国家级卫生乡镇390个、覆盖率48%。建成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4254个,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覆盖率44%、村级健身广场和体育休闲公园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民运动会、农村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县乡两级体育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


图6:2016—2019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情况(个)


优质文化资源加速向农村覆盖。深入实施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434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全年送戏下乡2.5万余场,送书下乡345.2万册,送讲座展览1.5万余场次,农村电影放映28万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设计、一体规划、一体管护体制机制。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6.7%。新增522万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提标、达标人口覆盖率提高至92.9%。全面实施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行动,率先制定实施《四好农村路》(DB33/T 2209—2019)省级地方标准,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0公里。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建设(提升)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9300个,行政村直接通邮全覆盖、快递乡镇网点全覆盖不断深化提升。扎实推进“通网同速”,新增宽带接入端口37.8万人,基站5000个,农村地区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


图7:浙江省农民饮用水达标提质工程实施情况


(二)城乡生产要素

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


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的深化集成,放活权能、盘活资源、激活要素,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全省94个县级单位均通过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综合验收,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97.4%。开展农房确权登记攻坚行动,累计完成农房确权登记574.7万户。制定《关于协同推进全省林权统一登记的通知》,实现林权统一登记。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国有农场的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部完成。新建2个省级示范性现代国有农场。


权能赋予从点到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统一、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由改革试点逐步向面上推开。开展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和商标权质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25.7亿元,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84.6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6亿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省开展整治项目260个,累计新增集中连片耕地2000多处,开展生态系统整治修复19万亩。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加快健全


深入实施“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协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加快由外出就业向安居乐业转变。


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按经常居住地登记的户口迁移制度。


图8:2016—2019年全国、浙江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不断完善。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在农村的经济权益和在城镇的同等公共服务权力,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证制度。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为依据的“人地”挂钩、“人钱”挂钩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加速覆盖。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稳步集成推进租住房屋、务工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信息,推进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凭证功能不断强化。


四、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激活主体创新创业,在两进两回中激发新动能


聚焦乡村振兴人地钱和科技需求,坚持筑巢引凤、推进上山下乡,想方设法聚要素、旺人气、促创新、强驱动,在倾斜配置中积蓄力量,在创业创新中增强动能,为乡村振兴强化了支撑、注入了动力。


(一)“两进两回”行动全面开展


印发《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全面推行20条鼓励政策,广大青年、乡贤等人才纷纷返乡兴业,科技、资金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汇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资金加速进入乡村。深入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改革,整合设立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政策资金100亿元。制定《浙江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初步构建,省农业农村厅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公司等3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龙头、涉农担保公司为支撑、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补充的农信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工商资本加速撬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经营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驻美丽乡村、扎根美丽沃土、投身乡村振兴。


图9:2016—2019年浙江省涉农贷款余额(万亿元)


科技送达田间地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行动,落实“三农六方”科技项目31项、产业技术项目163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75项,累计创建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35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2家。


人才加快上山下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省派科技特派员356名、团队科技特派员150个,农村工作指导员252名。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山区、海岛、边远地区服务,补助到村任职大学生881人。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86人,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5000人。


(二)数字乡村战略启动实施


印发《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数字乡村示范县创建,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在乡村落地,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一批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加速在乡村布局,数字乡村从概念设计走进寻常百姓,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正掀起数字变革。


数字农业初显成效。建成农业物联网基地614个、增加112个,开展建设数字农业工厂72个。农业资源、园区平台加快“上图入库”,德清县等20个县(市、区)获评“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图10:2016—2019年浙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亿元)


数字经济增强强劲。新增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村467个、累计1720个,新增电商专业镇126个、累计256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拥有活跃涉农网店2.2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42.9亿元。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


数字服务缩小鸿沟。“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覆盖。全省适宜网办的农业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到100%。“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开课量2.9万堂。“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创建全面推进,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启动上线。“互联网+公共文化”加速普及,“公共文化云”国家试点深入推进,“浙江智慧文化云”加快搭建,乡村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完成布局。“互联网+金融服务”全面提升,首创开展银行卡助农服务,银行卡助农服务点达1.9万个。


(三)农民创业创新广泛推进


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等系列工程,有知识、有技能、有梦想的新型农民队伍持续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茁壮成长,自主创业、合作创业、转移就业、就地就业协同推进,乡村创业创新热潮遍及田间地头。



农民培训体系日益完善。设立省级实训基地29个,农民大学、农民学院、农民学校和田间学校为主阵地的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全省培训农民56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高素质农民2.4万人,高职扩招共录取农民和高素质农民3625人。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深入实施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万家、家庭农场4.1万家,规范化合作社5271家。评定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50人、累计154人。1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乡村创业创新焕发活力。创建省级星创天地36家、累计107家,农村青年创业贷款132.7亿元、增长15.8%。宁波市象山半岛农业星创天地、杭州市临安区、嘉兴市桐乡崇福农创园等一批创业创新基地走向全国。台州温岭市吉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辛宏权等5人成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


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固本强基增添活力,在乡村善治进程中创造新生活



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四治结合,持之以恒强核心、活机制、树新风、优服务,乡村治理在党建引领中筑牢根基,在和谐善治中凝聚合力,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智慧。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加强、全面引领


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突出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全面加强组织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持续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滚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晋位提升。开展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抓实后进党组织集中整顿。启动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行动,每年建设提升1000个村。


村级班子整固提升。大力实施村级班子整固提升行动,以备带建、提级管理,所有县(市、区)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总结宣传三门县城西村8任书记典型,推选认定首批50名省级兴村(治社)名师,评选表彰300名“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网格管理拓展延伸。大力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全省农村网格5.2万个、建成网格党组织4.2万余个、党员网格员13万余人。


工作服务规范运转。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村级“小微权力”制度、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启动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年活动。湖州市“村务卡”制度、永康市村级财务代理“绿窗”模式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各地创新实施。


(二)“四治结合”乡村治理

全面推广、效能显现


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印发《浙江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方案(2020—2022年)》,自治化解矛盾、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善治乡村、活力乡村生动呈现。


善治示范创建层层推进。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10个,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61个,建设省级善治示范村2005个。嘉兴桐乡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宁波宁海小微权力清单36条、宁波象山村民说事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自治内生力持续激活。以“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载体的融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武义后陈经验、温岭民主恳谈、象山村民说事等做法全面推广,参与式、互动式自治全面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乡村治理活力。


法治稳定力有效提升。深入实施民主法治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创建县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9万个、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2147个。全面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编制发布10大类66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指导目录。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查办涉黑涉恶人员。


乡风感染力深入人心。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全国试点县(市、区)27个、省级试点县(市、区)27个。文明创建持续深化,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建成率77%。移风易俗巩固深化,“千村万户亮家风”活动广泛开展,每季度选树发布50户最美家庭。“四信联建”全面推开,累计1182万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户1010万户,“道德银行”“好家庭信用贷”“好家风贷”存出了好乡风、贷出了好德风。


智治支撑力精准集成。“雪亮工程”精准定位,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分别为100%、95%。探索推行“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流转调解申请案件71.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8.8%。率先创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之江法云”微信塔群,直接向30余万村干部和广大村民开展法治宣传。


(三)管理服务力量全面下沉、源头化解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向农村覆盖为引领,推动服务力量向乡村倾斜、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初步构建条块结合多渠道多层次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体系,基本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源头发现、源头治理。


“三服务”破解难题。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着力破解基层反映的乡村振兴难点堵点问题,农民、企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基层治理四平台”下沉增效。“四平台”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每天受理办理事项6.5万件,其中98%以上矛盾和问题在镇村两级得到妥善解决。


“最多跑一地”源头化解。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首批5个、30个派出所分别获得全国、省级命名。县乡心理服务站点实现基本覆盖,初步形成“前端宣传、中端预警、末端干预”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


六、坚持主动作为担当,全面接轨合作共赢,在开放交流中开辟新天地


抢抓国家战略和开放合作带来的重大机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尽己所能谋共建、促交流、强协作、拓开放,“三农”领域在主动担当中积极作为,在开放合作中共生共赢,为全省实施国家战略作出了表率、贡献了力量。


(一)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对外开放


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拓展乡村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发展外向度。


农副产品进出口保持平稳。全力消除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主动扩大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促进农产品出口,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副产品贸易往来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贸易表现活跃,出口沿线国家地区104.9亿元、增长14.1%。


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组织319家(次)企业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农交会、香港美食展等14个国际性农产品及食品展。


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新认定省级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1个、累计55个。发布鱿鱼价格指数,首创远洋水产品销售公开竞价,加强远洋渔业资源探捕及海外基地建设。


(二)接轨长三角推进区域合作


贯彻落实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精神,系统开展农业农村领域一体化合作的方案编制、协议签订、平台搭建和机制建设,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在“三农”领域落到实处,共同开启长三角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合作蓝图初步绘就。发起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合作交流倡议,提高合作层级、建立合作制度,全面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合作进入快速轨道。共同商议推进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合作十大举措,签署《关于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推动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合作体系加速构建。围绕农业农村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交流等内容,共同成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区域合作联盟、长三角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联合服务团等合作组织,乡村振兴区域合作交流体系加快呈现出省市县纵深构建、相关部门全面协同的良好格局。


合作交流全面开展。举办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达成合作项目1045个。长三角乡村振兴论坛、长三角乡村创客大会、长三角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论坛等系列活动密集举办,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第11届瓜菜种博会、鲜食玉米品鉴大会、西甜瓜现场观摩品鉴会等全面发力,长三角农业农村呈现全方位、全领域合作态势。


(三)深化东西协作强化对口帮扶


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的政治责任,坚持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结合、扶贫协作和志智双扶结合、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持续强势推动、加大投入、广泛动员、全面精准、狠抓落实,走出了一条携手奔小康之路。


提高站位,强势推动。以更加符合中央要求、更加贴近对口地区需要、更加体现浙江特色的思路和举措,上下联动、同心同向。印发《浙江省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承担结对帮扶任务的11个市、79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均到对口地区调研对接。实现对口地区结对帮扶工作组、工作队全覆盖。


打造平台,共融共享。围绕产业合作、消费市场、项目管理、交流交往、智力帮扶,统建对口工作平台,加快平台集成升级。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建设积极推进,海盐·屏山海屏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等飞地产业园拔地而起,“百亩连栋温室大棚”等工程项目加快落地。“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等工程全面发力。


携手同心,共奔小康。献礼国庆70周年“携手奔小康 同心共追梦”浙江省对口地区民族文艺巡演成功举办,“浙阿同心杯”“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交流活动密集开展,“万企帮万村”“携手奔小康”等行动全面开展,增进了交流、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七、坚持重中之重地位,高位推进各方协同,在优先发展中凝聚新合力


把握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复杂性、协同性,突出重中之重、落实优先发展,同心同向健体系、强协作、抓载体、创示范,乡村振兴在高位推动中同频共振,在系统推进中协同发力,为战略蓝图落地落细凝聚了力量、提供了保障。


(一)五级书记齐抓共管


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所有市县建立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首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明显的6个县(市、区)进行督查激励,表彰41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


(二)重要部署纵深推进


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纪念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15周年座谈会等。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加速构建,以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遵循,11市全部完成战略规划编制,90个县(市、区)全部启动规划或实施方案编制。


(三)部省共建示范引领


先行先试、创新实践,各项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案例汇编唯一入选的省级样板,入选案例数量全国第一。涌现出衢州“一户多宅”整治、桐庐“多规合一”规划引领、安吉鲁家村生态富民实践、余姚横坎头村党建带动、丽水下南山古村落复兴等一大批典型,全省各地乡村振兴呈现出你追我赶、创新实践,创建先行、全域发力的火热氛围。


一年来,全省乡村振兴强势推进,主要得益于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级书记一起抓;坚持重中之重地位,补短攻坚、夯基促稳,不断夯实战略后院;坚持创新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与时俱进调整工作部署;坚持“四化同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美丽乡村活力。同时,对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农村空间布局有待持续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够均衡,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农村闲置资源还需有效激活,城乡数字技术新差距有所显现等。


2020年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现代化长远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对标“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落实“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要求,坚决扛起“强化‘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三农”责任,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为统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争当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和乡村振兴排头兵,确保广大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乡村振兴聚力。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完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集成改革,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不断凝聚乡村振兴社会共识,形成乡村振兴整体合力。


——为现代农业赋能。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政策赋能、科技赋能、金融赋能、改革赋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粮、猪、菜”保质保量保供组合拳,全面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确保重要农产品增产提质,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农村小康增色。紧盯高水平全面小康既定任务,全域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系统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健全农村风险防范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高质量实现省内扶贫阶段性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


——为乡村治理提效。对标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方位,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广“四治结合”模式,持续健全乡村精密智控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积极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高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小编:黄雪妮

主编:裴丽阳

统筹:裴丽阳

监制:高建平

来源:涌金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