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台州

qrcode

扫一扫

手机上看更精彩

探访大陈岛:从“海上荒岛”到“东海明珠”

无限台州   2018-12-10 21:02:40 阅读量:8457


“海上荒岛”→“东海明珠”


1955年

大陈岛结束战乱

迎来历史转折点

彼时

大陈岛遥远、闭塞、满目疮痍



60余载,岁月变迁

大陈岛早已褪去了

落后贫瘠的旧貌



近日

中新网记者探访大陈岛

看他们如何把

一无所有的“海上荒岛”

建设成美丽的“东海明珠”

↓↓↓

“东海明珠”诞生记


漫步海岛老街,1956年首批上岛的“拓荒者”在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的荒岛栽下棵棵树苗,一甲子过后,早已亭亭如盖。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让49岁的岛民项文斌记忆犹新,“这是父辈在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



今日大陈,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商店、医院、学校、银行、邮局、气象站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已不再是临时的栖身之地,而是我们永远的家园。”项文斌感慨说,1957年,全家人从宁波象山迁居大陈岛,见证了大陈巨变。



“东海明珠”之

医疗、电力系统篇


曾因目睹一位岛民饱受病痛折磨在挣扎中去世的场景,项文斌从此暗下决心要改变岛上的医疗状况。


1987年,项文斌学成回岛,踏上从医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条件简陋、医护人员缺乏等‘烦恼’,我们逐一解决。”大陈镇卫生院院长项文斌表示,在他与同事的努力下,促成了海陆医疗卫生一体化,使得岛民看病更省钱省心,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大为改观。



不仅是医疗

电力系统也见证了大陈之变


20世纪70年代柴油发电;1988年元宝山风力发电站投运;2009年20多公里、35千伏海底电缆贯通……“以前岛上供电很不稳定,台风一来,状况百出。”大陈供电所所长王海强说,通过一系列改造,如今大陈岛的电力系统越来越稳定,风力清洁能源还能反哺大陆。


诚然,风不言,海不语。在一代代“拓荒者”的努力下,海上荒岛得以“重生”。



“东海明珠”之渔业篇


渔业一直是大陈岛的支柱产业,受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交汇影响,大陈海域是众多集群性鱼类繁殖生长、洄游索饵的良好场所,盛产黄鱼、带鱼、梭子蟹等。


皮肤黝黑的缪友春,从小听着海浪声长大。在他的眼里,大陈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都是难得的珍宝。


他向记者回忆当年摇着手摇船,在星芒和晨光的交替中,追着潮水出海捕鱼的情形。“撒下一张网,无需多久,就能打捞上满舱的鱼。”



昔日

大陈渔场的繁荣景象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步入衰退


近年来,靠海吃海的大陈渔民在严格执行休渔期各项规定的同时,亦不断作出新探索。


在离岛一公里的海面上,数百根水泥桩与大型铜网将1200多平方米的海域围成一个圈,渔民茅兆正尝试新技术进行人工养殖。“搞人工养殖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少捕捞就是少破坏。”在他看来,大陈岛远离大陆,并不意味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要用转型升级的思维合理开发。




如其所言

海岛的自然资源虽有限

但大陈人秉承开拓创新的精神

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悬崖餐厅、悬空栈道、无边界海景泳池……这些被网友惊呼“美爆了”的景点规划,正从蓝图化为现实。


“我看好大陈岛的发展,也愿意为大陈岛发展出份力。”谈及对未来的发展,大陈岛最年轻的民宿经营者——29岁的陈彬彬信心满满。


站在梅花湾上,眺望舟楫往来。“伴着浪涛声入眠,晨起遥望星星点点的微光,相信是很多人的梦想吧。”缪友春尽情畅想着。


梅花湾景区鸟瞰图


小编:沈宇航

责编:吴敏东

无限台州APP综合中新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