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台州

qrcode

扫一扫

手机上看更精彩

《中国改革报》点赞民间融资“椒江模式”

无限台州   2022-04-22 17:08:12


规范民间融资

为实体经济“输血增氧”


今天(4月22日)

《中国改革报》刊文

《打造民间融资“椒江模式”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民融改革纪实》




全文如下


众所周知,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已成为全国的普遍问题,而分散在民间的“闲钱”虽然很多,但苦于投资渠道狭窄、风险大等原因,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以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椒江区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实现了四大突破:组建上有突破,形成机制灵活;融资上有突破,服务企业发展;风控上有突破,注重闭环监管;让利上有突破,提高财产收入,打造出民间融资“椒江模式”。


建民融桥梁

助力中小民企


作为椒江人,从事金融工作20多年的胡华杰,一直想为台州民间金融的改革探索做点事情。在得知省里将鼓励设立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的消息后,经过深思熟虑,毅然辞去银行高薪工作,致力民间金融改革事业。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业初心,累计为1.08万户小微企业匹配资金达50亿元,为广大出借客户增加财产性收益3.96亿元。”在全省地方金融组织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椒江区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的领头人胡华杰在大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其经验做法更是成为台州乃至浙江的典范,吸引各地的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前来学习借鉴。



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间资金非常雄厚。如何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直是以胡华杰为代表的椒江人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


结合台州市小微金改不断深化的实际情况,椒江区积极推进本地金融体制改革,于2013年12月成立了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胡华杰为中心负责人,主要为当地民间融资提供撮合配对服务,为小微企业和民间资金之间搭建桥梁、精准对接。


据了解,中心属于地方金融组织,是台州市地方金融联合会民融行业委员会召集人。胡华杰带领中心一路风雨兼程,中心营销人员以“最多跑一次”的态度服务借款客户。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已成为台州民融行业龙头企业和省内民融行业知名企业,并形成了民间融资“椒江模式”。


2020年1月~4月,中心累计向341家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53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心已累计为7636家小微企业匹配资金38.27亿元。目前,中心借款月综合费率平均为11.21‰,与成立之初的13.5‰有明显下降,比城市商业银行月息(11‰~12.6‰)的小额贷款及月息15‰的信用卡取现业务低,更低于小贷公司和私人借款的利息。这为解决台州市企业融资贵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开展房产二抵业务,解决了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有效盘活了存量资产。


推进“三项改革”

打造服务样板


中心围绕“我为企业解难题”专题实践要求,科学谋划、精准发力,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惠企举措,奋力书写“为民办实事”满意答卷,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将“三个服务”和“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


全环节“普惠金融”,立足共同富裕“新起点”。中心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凝聚力建设,增强员工风险防控意识,实现金融监管部门零投诉。为出借客户提供理财增值收益,让群众充分享受到金融改革的红利。这也是金融领域在共同富裕建设的一个亮点。截至2021年6月,出借结息合计1.65亿元。同时,主动为小微企业减费减息,创新零还本续贷,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全方位推进“三项改革”,提升服务民企“新高度”。一是立足“最多跑一次”,建立便民服务窗口。经过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前后4次上门考察调研,2019年8月2日,台州市不动产抵押延伸项目进驻该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可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的地方金融组织。该中心在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均设有便民服务窗口。二是推行“客户为中心”,精简贷款申报材料。将申请贷款材料分为必要材料和非必要材料,经统筹协调,2020年1月~6月,累计取消《现场走访记录表》《客户申请表》等材料8件。三是聚焦“服务如何优”,开辟快速审批通道。整合借款环节和数据信息,以“数据跑”代替“客户跑”,从业务受理到借款调查、合同填写、放款到户,全流程优化服务,开辟快速融资通道,最快可在1.5个工作日完成借款发放,借款平均发放时间为2.5天。


实施“三化建设”

打造管理样板


一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数据安全。建立数据信息中心,划分10大类20项工作,制定操作手册,明确职能和分工,专人专岗负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运营推广工作。同时,对所有网络、硬件进行升级更新,严格业务操作系统、财务操作系统和集团账户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开业至今,实现信息数据零泄漏。


二是推进社区化建设,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按村、社区划分进行网格化营销管理并纳入考核,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广告牌、LED显示屏、宣传折页等强化对外形象宣传。2020年1月~6月,中心累计匹配撮合资金2.47亿元、546笔,户均45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占48%,小微企业占31%,“三农”经济占16%,三者占比达95%。


三是推进模型化建设,提升标准工作水平。中心建立成熟的业务办理流程,实现电子化审批流程,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电子印章系统和沃云系统。部门职责明确,落实到人,各司其职,高效推进工作,实现当地行业标准立项,目前已实现98%标准化管理。


紧扣“三个思路”

打造风控样板


中心借鉴优秀银行的先进做法,采取营销与审批分离的管理模式,即营销部门负责业务拓展,风控部门负责调查、审批。这样就规避了客户经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从源头上降低人为因素的风险。



一是深挖“风险点”,防范舆情风险。中心设立党组织和工会,加强凝聚力建设,塑造企业文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法守法,诚实守信。建立监测队伍,制定舆情风险防范预案和奖惩制度,设定客服热线和接线员岗位,建立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实现金融监管部门零投诉。


二是筑牢“防火墙”,防范操作风险。中心建立工作备忘录、会议纪要和工作联系单制度,严格实行劳动合同、信贷档案和财务档案专柜保管。对每个岗位及流程环节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和防范措施,从高到低划分3大类162项风险等级。实行营销与审贷分离,专设稽核中心,强化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督查。截至2020年6月,逾期率为1.03%,累计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8%以内,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三是戴紧“紧箍咒”,防范道德风险。中心建立员工入职征信审查制度,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做到“月月有培训,周周有课堂”,增强员工道德风险防控意识。建立三令一档案,根据每个岗位属性全部员工签订《中心十大禁令》,中层干部签订《保密协议》,领导层签订《竞业限制》,建立全体员工的《金融从业人员诚信档案》。


同时,中心还形成倒逼效应,区域内的民间私人借款的平均月息从高于20‰降至16‰左右,从而打击了高利贷、“地下钱庄”等不法现象,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


小编:沈宇航

主编:李璐

统筹:杨丹宁

监制:郑思佳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3786) (0) 1
我要
00:00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