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台州

qrcode

扫一扫

手机上看更精彩

浙江卫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开篇“看”大陈岛垦荒人

无限台州   2019-04-11 19:40:59 阅读量:7863


大陈岛垦荒精神

凝聚一种力量

树起一座丰碑



70年波澜壮阔,70年砥砺前行,从今天起,浙江卫视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大地上的沧桑巨变,讲述浙江儿女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奋进故事。  


位于东海之滨的大陈岛,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70年前,它还是一座饱受战乱、满目疮痍的偏远海岛。但如今,它已成为东海上的一颗明珠。70年来,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时长4分41秒)


每年一次 老一代垦荒人重温誓言

  

每年这个时候,已经年过古稀的第一代垦荒队员,都会相聚在大陈岛的垦荒纪念碑前,重温60多年前的誓言。金可人老人还带来了他新创作的歌曲——《献身祖国苦也甜》。    


台州大陈岛第一代垦荒队员 金可人

就是把我们垦荒精神,怎么从歌里头表现出来。


台州大陈岛第一代垦荒队员 罗永璋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16个字我们牢记心中的。



第一代垦荒人:

从趟地雷到开垦 从种番薯到捕鱼 

  

在这群老人当中,徐定寿和周银翠,是一直生活在岛上的垦荒队员。


  

1956年,467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距离台州椒江29海里的大陈岛,参与垦荒建设。



当时的大陈岛刚刚经历战乱,岛上只有荒山、杂草和国民党军队埋在土里的13000多颗地雷。 



台州大陈岛第一代垦荒队员 周银翠 

割草的时候碰到一个铁的东西,把镰刀放下用手扒开一看,哎呀,地雷。

  

在亲眼目睹了队友踩到地雷被炸伤的悲剧后,垦荒队员想出了用牛羊在前面扫雷开路,自己在后面垦荒的办法。  

  


台州大陈岛第一代垦荒队员 周银翠 

垦荒精神嘛,建设大陈,大陈还没建设好,我们就回去了?不行的,不管怎么苦也要坚持下去。

  

从趟地雷到开垦荒地,从种番薯再到捕鱼,经过第一代垦荒人多年努力,大陈岛可耕种土地达到了1000多亩,年产马铃薯等农作物139万公斤,岛上居民实现了自给自足。   


渔业资源枯竭 大陈岛发展遇到瓶颈

  

但垦荒人并未就此满足,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岛上先后建成了库容量17万方的黄泥坑水库和风力发电试验厂;1997年,高速客轮“普宁号”成功试航。2000年,大陈岛发展为国家一级渔港,每年有上万渔民在此作业。


  

但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大陈岛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大陈镇南岙村原党支部书记 叶仕华  

渔民想到要养殖大黄鱼,当时用的是塑料网箱,特别是遇到大风浪的时候 ,就是一锅端。


突破创新:

“垦二代”带动全岛“铜网养殖”

  

如何既保护渔业资源,又发展渔业生产?2012年,岛上的“垦二代”陈昭德,率先尝试“铜网养殖”。 但第一年就因为海水腐蚀铜网,亏了60多万元。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董事长 陈昭德

那肯定要沮丧,但我们还会坚持啊。做的是一个创新,我们也准备了它的创新过程中肯定有失败。

  

经过6个多月数十次失败后,陈昭德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铜合金材料,用它编织的渔网,不仅不会附着水草,还能防风抗浪。他也因此成为全国“铜网养殖”第一人。


  

在他的带动下,大陈岛上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铜网养殖基地,黄鱼年产量达到2070吨,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董事长 陈昭德

前一代是垦荒开拓者,我们是创业者,他们给我们大陈岛一个铺垫,我们继承他们的精神。


如今:更多年轻人来建设大陈

  

进入新时代,在垦荒精神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大陈,建设大陈。


  

2017年,椒江的80后小伙儿钟威放弃事业单位的工作,来到岛上租了一栋老屋,办起了集餐厅、酒吧、咖啡吧为一体的音乐餐厅。开业大半年,吸引了不少游客。 


廿九海狸音乐餐厅负责人 钟威

它刚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废墟,是我用了差不多八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我的垦荒。

  

如今,从红色记忆广场、甲午岩景区,到美丽乡村提升改造、海岛保护和整治修复,大陈岛已建成30多公里的环岛公路,大陈岛综合码头等十五个重大项目也在同时施工。


  

聚焦渔旅融合,谋划陆岛联动,走过70年的历程,一个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正在加速建成。



小编:李璐

主编:周颖

监制:牟毅、吴敏东

来源:中国蓝新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