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石塘渔家人不约会,给“小人”过节

无限台州   2019-08-07 08:59:35


视频回放 

↓↓↓


与浓情蜜意无关

却是总角垂髫的好日子



对,就是今天(8月7日)

农历七月七日

看温岭石塘“小人节”

趣味无限



08:46:53
2019-08-07


小编已经到达现场









维持现场秩序

疏散拥挤人群

确保现场群众的安全

.....


石塘派出所的警察蜀黍们早已到岗!

烈日下,一站就是三个小时



09:06:07
2019-08-07


温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赵敏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根据省民宗委关于继续实施“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文件精神,今天我们又一次在这里举行“曙光圣地·祈福纳祥”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


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小人节”不仅仅是一种祭祀仪式、节日习俗,更代表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妈祖文化传承,充实了民间信仰的“浙江经验”。



09:10:15
2019-08-07


浙江省民宗委副主任莫幸福



石塘作为浙东沿海一个古老的渔民小镇,其渔民从300多年前于福建迁入,也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带到这里,受到当地百姓喜爱并得以传承。


这样的传承不仅是一个仪式的传承,也是一份情感的传承,更是一衣带水的血脉传承,体现了闽浙文化的交融。而妈祖文化也体现了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其影响波及海内外,至今流传着“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美誉。妈祖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09:13:44
2019-08-07



传统七夕也称乞巧节,是古代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其实,“乞巧”就是“斗巧”。温岭为此举办剪纸、船模、刺绣等民间工艺大赛,实际上就是七夕风俗“赛巧”的延伸。本次大赛名称为温岭市传统工艺传承和创新大赛,自4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有38位温岭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行业从业者参赛,征集原创传统手工作品177件,体现了温岭较高的传统工艺水平。


这次大赛共评出一等奖作品4件,二等奖作品6件,三等奖作品10件,优秀奖作品18件。


一等奖获得者及作品



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王静为获奖者颁奖



09:15:42
2019-08-07


祈福礼仪式正式开始


七星锣鼓在2017年录入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看,老人们落板相当得劲道。



舞龙表演开始了!

舞起来,不要停






在老人们的心中,“滚鱼”既展示人们对大海的敬畏,期盼着风调雨顺;又是展现了渔民对大海哺育的无限感恩。



09:30:46
2019-08-07


祈福礼仪式

第一项:敬献祭品供品



参与者为一对母女、一对母子。孩子拿纸亭、母亲手拿烛台,身后8位渔妇着装排队,按顺序分左右上特色菜品。




09:32:59
2019-08-07


第二项:主祭上香。


洗手、点蜡烛


第一次上香,拜,默念祈愿。

第二次上香,再拜,默念祈愿。

第三次上香,三拜。默念祈愿。




09:41:11
2019-08-07


第三项:

长者上台

用闽南语诵读《娘妈诞辰颂辞》




09:41:23
2019-08-07


第四项:儿童齐诵





09:46:46
2019-08-07


第五项:祭拜行礼。


一拜平安吉祥 

再拜健康快乐 

三拜聪明成才



礼毕


09:49:56
2019-08-07


第六项:感恩祈福。


石塘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演唱《小人节之歌》




09:54:03
2019-08-07


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奏鼓表演




大奏鼓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大奏鼓相传始于清初,后传承于温岭石塘里箬村,演员7-9人,男扮女装,重彩化妆,身着红衣,腰系绿带,光脚板,佩带脚镯和手镯,左手高举木鱼,右手执木棰,随鼓声跳跃。每人手持一样乐器,有木鱼、扁鼓、唢呐、汤锣、铜钹、铜钟等,边敲边跳,表情风趣诙谐,富有渔村特色,整个舞蹈以唢呐和扁鼓为其调,舞姿粗犷,节奏明快,音调热烈,反映渔民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称大奏鼓是中国唯一一个渔村舞蹈,是中国渔村第一舞。


10:18:34
2019-08-07


最后一步:焚烧祭品。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石塘七夕祈福礼

小编问你约不约?


你可能见过石塘箬山渔民家门前的小人祈福场景,但绝对没有见识过集体祈福的仪式,那场面,那气势,8月7日,带着你的家人,来石塘吧!“小人节”定会给你惊喜。



追本溯源,七夕本不是情人节,而是民间女子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的“乞巧节”,在东海之滨的石塘,至今流传着“乞巧文化”的一个分支,并在2011年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名单:——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


世人只知情人节

这里却过“小人节”



“小人节”的历史演变


❖闽南地区,民间称织女(七仙女)为七娘妈,等同于小孩的保护神。


❖七夕是七娘妈生日,家家户户通过祭拜她来祈求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石塘、箬山先民从闽南迁入之时,把这一习俗带入石塘一带,并延绵至今。


❖“小人节”起源于西汉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脱胎于北宋七夕节,并融入佛教中摩喉罗六岁出家成佛的故事。


❖后随着历史变迁,摩喉罗文化逐渐淡去,《大闹天宫》《白蛇传》《八仙过海》中的戏曲人物形象取代摩喉罗成为孩子手中纯粹的玩偶。



“小人节”的准备工作


“小人节”是石塘渔民为自家未满16岁孩子过的特殊节日,总角垂髫,阖家祈福;一期一会,尤以16虚岁(最后一次)时最为隆重。


七夕前夕,长辈们为孩子去买或自己扎制彩亭、彩轿。男童用彩亭,女童用彩轿: 彩亭和彩轿均是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彩亭分二层或三层,三层是专为年满16岁的孩子准备的"满金亭"。* 彩亭和彩轿分层上站立的是各种玩偶,石塘当地人把玩偶叫作“dang(第二声)”。



七夕一早,家中的长辈便将供桌摆放在自家门前,在中间放上彩亭或彩轿。


参与庆典的小孩会自发去采摘七种不同的花,把七种花和七种颜色的线放入彩亭里。



*彩亭、彩轿、七娘妈座是祭祀的必备,还有五牲(三牲)、五果、六菜、四福食、七杯酒、两碗糯米水圆,七种鲜花、经牒、纸折金元宝等。


一直以来,“小人节”不仅是个别渔民家里的庆典,更成为了整个东海小镇有组织有规划的盛事之一。当天的天后宫,锣鼓喧天,孩子们盛装出席,父母们陪同观礼。



全媒体记者:姚丹、高鲜朝、方晨晔

摄影:高鲜朝

视频直播:方晨晔

小编:周颖、黄晓扬

主编:杨丹宁

统筹:黄潇以

监制:高建平、郑思佳

无限台州APP

台州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qrcode

扫一扫

手机上看更精彩